9岁小胖墩突发脑梗塞幸被救回
浙大儿院董关萍6年随访改变孩子生活习惯
时报记者李佳佳通讯员王雪飞
编者按
名医,意味着医术精湛,意味着一号难求,意味着药到病除。时报今起推出《百位名医得意之作》,带你去了解浙江省内名医们背后的故事。这些名医将直面他们从医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和得意之作。
时报讯 2007年的一个傍晚,浙大儿院紧急送来了一位9岁的男孩小敏(化名),男孩当时陷入昏迷,全身抽搐,情况非常危急。此时,正在值班的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董关萍,从孩子脑部磁共振检查中发现,孩子是因为脑部缺血而导致的昏迷。细心的董关萍在抢救孩子之后,还仔细研究了孩子的发病原因。原来小敏身体出现的“三高”和脂肪肝,才是他致病的最根本原因。小敏出院后,董关萍6年来一直跟踪随访,孩子的身体各项指标终于恢复正常。
小胖墩突然脑梗塞昏迷
“孩子送来时,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开始还以为是脑部发炎或羊癫疯,结果发现是因为脑部缺血引起的。孩子的脑血管很细,出现了脑梗塞现象。”董关萍回忆,小敏身形特别肥胖,身高是1米46,体重却有78公斤。肥胖指标的测量有一个标准(体块指数,BMI=体重/身高2,就是体重除身高,再除身高)。9岁的孩子,这个指数应该在19左右,但小敏的BMI却达到了36.6,已属于重度肥胖。
更让董主任意外的是,孩子小小年纪还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还有脂肪肝。根据诊断情况来看,董医师认为,这些都是因为肥胖引起的。
董关萍说,自己从医20多年,平常见到的肥胖孩子不少,但像小敏这样,因为肥胖而导致多种疾病,最终出现脑血管血液不畅而昏迷的,还是第一次。
及时降压救回孩子
“小敏的病,是由于重度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抽搐也是因为血压高引起的。”在确定了小敏的病症后,董关萍立即为小敏用了降压药。血压降下去后,小敏的抽搐症状得以缓解。经过几天的治疗,小敏脑部的缺血情况得到了控制,神志转清,抽搐好转,最终脱离了危险,董关萍和医护人员都舒了一口气。
董关萍认为,小敏的过度肥胖是导致各种病症出现的因素,减肥是小敏进行康复治疗的关键。在小敏住院期间,董关萍还亲自为小敏制定了饮食方案,控制每天摄入的热卡,让他多吃果蔬类和五谷杂粮,少吃油脂高的食物,同时进行适量运动,帮助小敏逐渐减轻体重。
“控制好体重,减少脂肪,才能控制好小敏的‘三高’。”在董关萍的悉心治疗下,小敏住院半个月左右,病情终于趋于稳定而出院。现在回想起来,董医师依然心有余悸,“幸亏抢救及时,缺血的位置不是在生命中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定期随访查看心情日记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照料下,小敏的身体日渐康复。当即将出院前,董关萍还给小敏制定了一套回家以后每天要做的“功课”。
“除控制饮食外,每天至少快走45分钟,游泳一小时,最重要的是,每天要记日记。”董关萍说,她要求小敏回家后,把一天自己吃了些什么,每天的运动情况和心情变化,都一一记录下来。像小敏这样的病患,当时的治疗很紧迫,但后续的随访才是至关重要的,应该随时观察孩子的身体变化,严格约束他控制好自己的饮食。
出院后,小敏每周到医院复查,董关萍总是会根据小米记下的日记,了解他是否按医嘱吃饭、锻炼,并根据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治疗方案。在董关萍的耐心随访过程中,小敏身体的各项指标也逐渐趋于正常。
董关萍说,这是自己经历过的一个特殊病例,特别是从事儿童内分泌专业这么多年来,见过的肥胖孩子不少,且近年来有增多趋势。肥胖可引起各种并发症,有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名医名片
董关萍
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现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生,门诊部副主任,浙江省小儿内分泌学组委员。从医20余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儿内科临床与实验研究经验,尤其擅长儿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早熟、矮小症、肥胖症等疾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