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鲜活可爱的小生命一个活着的机会
“我虽罪有应得,请给鲜活可爱的小生命一个活着的机会”
一封来自监狱的求助信感动浙大儿院
2013-01-16
商报见习记者 谢晨 通讯员 王雪飞 摄影 杜国平
2012年12月22日早上,浙大儿童医院5楼,院长杜立中教授像往常一样走进院长办公室,在办公桌前坐下。
他随手翻了翻当天的报纸和信件,目光定格在一个落款特殊的信封上。
信件是12天前,从浙江省第二监狱寄出的,寄信人叫张术林。
杜立中拆开信,仔细看了起来。
“请给鲜活可爱的小生命一个活着的机会,我虽罪有应得,也确曾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但请理解一个仅仅只想自己小孩能活命的父亲。”
张术林写满了整整一页信纸,虽然里面夹杂着不少错别字,但整封信传递着一个父亲的乞求和期盼:请救救我的先心病孩子!
惟一骨血相连的亲人
一出生就被判了“死缓”
2011年11月,张术林因抢劫罪被捕,被判十二年有期徒刑,在浙江省第二监狱服刑。
入狱一年多,他已经记不清楚自己写过多少封求助信,他也不知道,这封寄给浙大儿童医院的信件,是否会和往常一样,再次石沉大海。
信件寄出后没几天,张术林的妻子刘婵娟带着3岁的儿子凯凯(化名)赶到监狱探望他。
每次见面,两人谈得最多的还是孩子的病。妻子临走前,张术林依旧不忘叮嘱她:“只管好好照顾孩子,治病的事我会想办法解决。”
凯凯是张术林的心头宝,尽管一出世就伴随着诸多磨难,但这并不影响张术林对儿子深深的爱。
凯凯在妈妈肚子里只待了8个多月,出生时体重只有3.98斤,医生下了病危通知单,凯凯在保温室里挣扎了8天,坚强地活了下来。
张术林喜极而泣。
他从小是孤儿,之后被人收养。两岁时,养父去世,他和养母相依为命。
凯凯的出生,对张术林来说,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他终于有了一个骨血相连的亲人。
但人生的磨难总是接踵而至。
凯凯被诊断出先心病和唐氏综合征,医生告诉夫妻俩,哪怕花上二十几万的费用,也不一定能治好孩子的病。
夫妻两人月收入4000多元,二十几万元,成了横亘在这个家庭面前的生死考验。这个惟一的骨血,一出世便被判了“死缓”。
他们不敢随便花钱,生活拮据,只希望多存一点是一点。
一次凯凯发烧感冒,刘婵娟带他去看病,医生说孩子有心脏病,要住隔离室,一天费用2000元,刘婵娟只能抱着孩子退了出来,到小诊所里给孩子打退烧针。尽管刘婵娟听医生告诫过,先心病的孩子发高烧最怕体温突降,因为黏稠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而且血容量减少,孩子也容易虚脱,她从心底里不愿意凯凯冒风险,但捉襟见肘却是现实。
就是这样跌跌撞撞,凯凯熬到了三岁。
但凯凯的病情越来越重,医生告诉夫妻俩,先心病的孩子很难活到成年,不少孩子不足10岁就走了。
病情进入倒计时,此时,张术林又出事了。
因为偶然间一时糊涂参与犯罪案件,张术林被判了十二年有期徒刑。
在监狱里,他最牵挂的始终是儿子。
他开始到处写信求助,但大多杳无音信。
“请理解一个仅仅只想自己小孩能活命的父亲”
去年12月初,张术林听到广播上正在报道浙大儿童医院救助先心病患儿的新闻,便立即提笔。
12天后,杜立中院长在办公室,认认真真地看完了信中的每一个字。
“请给鲜活可爱的小生命一个活着的机会,我虽罪有应得,也确曾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和损失,但请理解一个仅仅只想自己小孩能活命的父亲。”
无论是作为浙大儿院的院长,还是一位普通父亲,杜立中都无法轻易地把视线从信上移开。
他叮嘱医务科的工作人员,实地调查,核实信中内容,如果一切属实,医院一定要帮帮这对父子。
一周前,正在福建打工的刘婵娟接到了从杭州打来的长途电话,叮嘱她带上凯凯,尽快回杭州,医院为他治病。
刘婵娟挂掉电话,在原地怔了很久。
这是夫妻俩期盼多年的结局,一刻成真,竟然觉得有些不真实。
上周五晚上,她带着凯凯飞奔回杭州,住进了浙大儿院住院部12楼03号病房。
凯凯因为患有唐氏综合征,目前的智力水平还停留在一岁左右,只能简单含糊地叫“爸爸”、“妈妈”,在妈妈的指导下做做飞吻的动作。因为心脏病的缘故,凯凯走一会儿就会累,哭得稍微厉害些,嘴唇也会发紫。
杜院长说,孩子的病符合爱佑基金会帮助的条件,医院目前也有这样的治疗水平,帮助他重获健康。
“我们也想尽自己的努力帮帮这对父子。这位父亲虽然身份特殊,但他爱护、拯救孩子的渴求,我们感同身受,孩子有获得救治和帮助的权利。我们应该重视、关注这类人群和他们的孩子。”
杜院长说,今天上午,医院就会为凯凯做导管造影手术,以确保拿出最全面的诊断结果,帮助敲定最终实施手术方案。最快下周,凯凯就能接受第一期手术治疗,手术费用大概3万多,成功申请2万元爱佑基金会善款。
刘婵娟带来了仅有的1万3千元钱,这还是同事、朋友拼凑来的,表示愿意自己承担一部分医药费,但医院考虑到这个家庭的特殊情况,会尽量想办法解决剩余费用问题。
刘婵娟红着眼睛说:“我现在能表达的就是感谢了。我已经写信给孩子爸爸,告诉他孩子有救了,现在只希望他能在监狱里好好改过,出狱后回报社会,我和孩子等他团圆!”
记者手记: 父与子
这是一个真实的父与子的故事。
尽管他身份特殊,但在爱的面前,他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父亲而已。
在和浙大儿童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朱卫华交谈时,我们都觉得,凯凯最大的幸运,就是有这样一个坚持不懈的父亲。
如果面对不幸,这位父亲丧失继续等待幸运的勇气,凯凯也许真的救不回来了。
他寄出了多少封信,他已经记不清了,但他始终不曾放弃手中的笔。
他可能会错过孩子成长的十年,但他希望能在十年后,弥补错误,再有一次做好父亲的机会。
所以,凯凯,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不论你的那声“爸爸”喊得多么含糊,只要有你在,你的爸爸就有了重获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