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7-11 15:22:20
浏览量:743
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雪飞
本报讯 上周,14个月大的雯雯(化名)在浙大儿院门诊三楼听力中心,接受人工耳蜗调试并取得成功。她出生7天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失聪。作为母亲陈女士,最大的愿望是能亲耳听到女儿叫一声“妈妈”。
为实现这一心愿,陈女士和家人决定为雯雯做人工耳蜗植入术。
这一手术有“时间窗”,一般在3岁前,且越早手术越好。雯雯目前的年纪,正是做这一手术的好时机。5月24日,她顺利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术。
“植入单侧人工耳蜗后,需要经过1-2年专门的康复训练,听力和语言能力会逐步提升,接近正常人的听力水平。”浙大儿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付勇说。
据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3个存在听力障碍。如果夫妻双方患有听力障碍,产下的宝宝存在听力障碍的几率高达80%。
付勇说,先天性失聪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包括遗传因素、妈妈在孕期发生病毒感染、宝宝早产或出生体重过低、胆红素过高等,都可引起先天性失聪,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药物引起的耳聋。
如果夫妻一方携带显性耳聋基因,宝宝出现耳聋的几率为50%,如果夫妻二人携带隐性耳聋基因,那宝宝出现耳聋的几率是25%;如果母亲是因为药物导致的耳聋,那宝宝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今后更要注意用药安全。如果基因检测出耳聋基因为显性,可尽早干预,在3周岁前植入人工耳蜗,以保障其正常的听力和语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