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儿院年就诊人次破306万 为了孩子健康他们坚守一线

发布时间:2017-12-30 14:34:11 浏览量:1601

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唐梦霞 通讯员 王雪飞)最近儿科不是一般忙,“家长患儿排长队、医生护士连轴转”现象在浙大儿院尤为严峻。

2017年还未结束,记者了解到,浙大儿院这一年的就诊人次已经突破306万,远远高于往年;单日最高就诊人数突破13000人次,达到史上最高峰;日间门诊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0%以上,夜间就诊量则增长50%左右,最多的一次夜间就诊人次达到2734。

这一串数字背后,是多少医务人员在支撑?这个元旦,有多少儿科医护在加班?

图片5.png

记者从浙大儿院门诊联合支部的微信群看到,党员医生除了应对日常工作外,还主动接龙报名加班。党政科室联合支部的护士也主动排好了业余帮班表。

浙大儿院副院长龚方戚说,目前医院开足全部“马力”应对就诊高峰,除了从病房、教研组抽调医生支援门诊,日、夜间门诊和双休日门诊都尽力增派坐诊医师。由于夜间就诊压力大,近期医院还发动党员夜间加班,每晚5个党支部各抽派1名党员医生夜间坐诊,直至就诊高峰结束。

截止12月28日,全院共有20余个支部积极报名,来自各岗位的200余位党员群众响应号召参加业余加班,医院先后增设多个药房、检验、放射和收费窗口,并同时在特检、设备等岗位增派人员。

尽管如此,就诊排队现象依旧严峻。

图片6.jpg

12月24日急诊室儿科医生工作量统计表。

12月28日上午9点半,记者走进浙大儿院滨江院区。门诊大厅家长带着患儿来来往往,挂号窗口前排了六七路长队。双向扶手电梯上,更是站满了人。在二楼的普通内科方便门诊、实验检验中心(抽血化验)里,更是密密麻麻的大人和小孩。

12月29日下午1点半,记者走进浙大儿院湖滨院区。在观察门诊部主任、呼吸科专家汪天林就诊的2个小时里,有十多个家长进来加号,汪主任一个都没有拒绝。“没办法,有些是老患者,有些是外地赶过来,总要给他们看的。”

2个小时里,汪主任没喝过一口水,也没起身上过厕所。对只是来配个药或者没什么大问题却从金华武义、绍兴诸暨等地赶过来的家长和患儿,他都会好言一句,建议他们在当地医院看,不用跑过来。汪主任坦言,这大半个月他只休息了一天,而元旦小长假三天,他有两天都要在医院上班。


图片7.jpg

12月29日下午,浙大儿院呼吸科专家汪天林主任医师正在给孩子看病。唐梦霞 摄

“我刚刚提醒她,要注意身体。”湖滨院区门诊护士长傅藏藏告诉记者,门诊副主任、内科专家赵水爱医生要准备“历劫”了。从新年第一天开始,赵水爱要一口气上12天班,而且有4个是“白+黑”。

图片8.jpg

赵水爱医生的工作安排:1月1日-12日连续上班,其中有4个“白+黑”。

这样加班加点的医务人员,有很多。

记者了解到,现在两个院区在22点以前夜间坐诊医师增加到30人,普通内科的医生们都在连轴转。值前夜班的医生要把前半夜挂的号子看完了才能下班,这就导致很多前夜班的内科医生从傍晚5点开始看病,看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收工。后半夜两个普内科医生看不完的号子,值白班的医生一边还扫尾,一边给白天的患者看病。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他们坚守在一线。

温馨提醒:

康复有过程,不用频繁就医

12月29日,浙江省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入冬以来,我省流感的流行强度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流感毒株从以甲型H3N2为主变为乙型为主。2017年前51周(截至2017年12月24日),我省16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流感样病例324205例,占门诊就诊总数百分比为4.01%,较去年同期的3.46%有所上升。且以儿童青少年居多,15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超过了80%。

浙大儿院门诊部主任汪天林提醒:

流感的康复有一个过程,一般服药48小时后症状会缓解,家长没必要短时间内频繁往返医院。不过,如果发现孩子发烧持续3天以上或持续高热超过40℃、精神萎靡等症状,必须及时就医。他还提醒,轮状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也没有特效药,如果没有严重脱水(皮肤干、没有眼泪、没有尿液等)症状,在家补充补液盐、多喝水即可,不必频繁跑医院,以避免交叉感染。

记者手记:

儿科力量急需壮大

二孩政策放开以来,新生儿人数大增,这对儿科医疗队伍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浙大儿院就诊人数比往年大增,尤其是10-12月。这样的就诊压力,靠医生加班加点不是长久之计。同时,记者了解到,很多家长不知道社区医院能不能给孩子输液、能不能做轮状病毒检测,有些症状就赶到大医院。这说明,基层医院的宣传力度不足,或儿科基础力量不足,家长健康护理知识欠缺。如何缓解小患者看病问题、儿科医疗队伍欠缺问题,亟待各方力量合力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