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遭遇煤气爆燃 八龄童手指被电灼伤 揪心!高温天烧烫伤小患者有点多
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王雪飞
记者在病房遇到的一个烫伤小患者。
天气炎热,烧烫伤也来凑热闹。昨天,记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了解到,近一个月来烧伤整形科接诊的烧烫伤小患者明显增多。6月份,烧烫伤住院小患者占病房总量约1/3,而昨天的统计数据显示,烧烫伤小病人已经占到了65%。“每天都有两三个重度烧烫伤小患者需要收治住院,仅仅今天上午就有3个小病人等着排队住院。”岳晓洁主治医师说。
三姐妹因煤气爆燃烧伤
严重的烧伤面积达60%
最近接诊的一个病例让岳晓洁印象深刻:在义乌工作的一对河南夫妇,三个年龄8~12岁的女儿暑期来探亲。有一天,三姐妹从外面玩耍回到住处,发现有浓重的煤气味。其实,此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打开门窗,并向外界求助,可三个孩子想自己解决问题。她们在关煤气阀的时候,不慎碰到了煤气灶的开关,导致泄漏的煤气遇到明火爆燃,三个孩子都被不同程度地烧伤。程度较轻的烧伤面积在20%左右,程度重的烧伤面积达到了60%!
“烧烫伤是一个大的概念,一般火灾、煤气爆燃等高温伤害称为烧伤,而热液造成的为烫伤。”岳晓洁说,热液烫伤的小朋友以1~5岁为常见,这部分小朋友活动量较大、好奇心重,但安全意识较差,容易出意外。
在浙大儿院烧伤整形科病房,有一个11个月大的女宝宝,双下肢、会阴部都严重烫伤。原来,家里的热水瓶放在地上,宝宝还不太会走,爬行的时候不慎将热水瓶打翻了……还有一个孩子,家长把盛好的汤放在桌上转身去厨房盛别的菜时,孩子好奇伸手去拉汤锅,导致热汤被掀翻……
烫伤到底该怎么处理
记住五个字立即送医
热液烫伤往往是孩子在拉拽的时候发生的。岳晓洁提醒,家长应把家里开水壶等盛放热液的物品放在安全位置,例如桌子的里侧而不是边沿,避免孩子触碰到。此外,洗澡水要先放冷水再加热水,防止孩子误入洗澡盆导致大面积烫伤。煤气爆炸容易发生在稍大一些的孩子身上,家长应该提高防范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一旦遇到热液烫伤情况,记住“冲、脱、泡、盖、送”五个字。即,烫伤后立马用冷水冲洗,将伤处的衣物除去,脱去衣服后,将伤处浸泡在冷水里,泡到疼痛感不明显,之后敷上纱布,最后送往医院。
“除了冷水冲,千万不要在皮肤上涂抹其他东西,像酱油、醋、锅底灰之类的都不要乱用。”岳晓洁说,曾有一个小患者在家烫伤后,父母用了各种草药敷在伤口上,结果送到医院后伤口感染非常严重导致破伤风。“包括红花油、青草膏等宣称有治疗烧烫伤的产品也不建议使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冷水冲洗后立即送医。”
电瓶车发生电击
孩子手指被电黑
烧伤整形科姜润松副主任医师向记者透露,最近门诊也常会接诊到被电击伤的孩子。
“前不久,我们接诊了基层医院转上来的小患者,孩子送来时手指是黑的,中指、无名指的指甲脱落,小拇指都能看到骨头暴露出来。”姜润松说,患者是个8岁小女孩,用钥匙捅正在充电的电瓶插孔时激发了电火花。”
“这种烧伤治疗起来很被动,孩子手指非常细小,电流穿击发生灼伤后,治疗起来很困难,往往需要植皮。”姜润松说,为了治疗这个小患者,治疗方案定为三步:首先是保指治疗,把创面覆盖住;接着做植皮手术;后期还有康复训练。
电击伤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产生电火花灼伤;还有一种是电流已经在身体里产生回路。后一种情况往往是两只手同时触摸在导体上,导致身体脏器发生损伤,情况会更加严重。
家长要管好电器
让孩子远离危险
孩子好奇心强,特别是1岁以后会走路了,满房间乱转,到处“探险”,看见小洞就用小手、铁钉、小棍子去捅。儿童把手指或金属伸入插头,导致电击伤的事故逐年增多,轻者留下残疾,重者危及生命。因此在家庭装修时,应尽可能把插孔安装在比较隐蔽、孩子不易触摸的地方。各种电器用的移动插头,也要放在孩子不易触碰的地方。
现在商场有一种专门用来封堵插座孔的安全绝缘盖,家里暂时没有使用的插孔,都要用安全绝缘盖封好。不要让孩子接近微波炉、电暖气、电风扇等危险电器。“现在很多电瓶车的功率都很大,70多伏的也常见,家长一定要多加留意,让孩子远离电瓶。”姜润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