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首例内镜下胃造瘘患儿成功拔管,营养治疗上迈进新大步

发布时间:2020-09-09 17:52:04 浏览量:1745

自从1980年PO N SK Y 等首先报道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 )以来,该项技术在国外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在国内近10年来已成为需要长期肠内营养患者较常用的方法。PEG在成人上的应用比较常见,但是在儿科方面,至少我院儿科方面的应用,是首次。2013年1月,消化内科对一例严重胃食管返流继发反复感染肺炎的患儿施行了经皮胃镜下胃造瘘+空肠喂养管置管术,经过医护团队的竭诚治疗,连续的生活方面干预和家庭配合,患儿恢复状况良好,成功拔管。新技术的开展对此患儿家属而言犹如绝处逢生,家属由衷感激。

让我们回顾一下此患儿的治疗经过。患儿,男,10M,9个月前在外院诊断为 “1.胃食管返流、2.食管狭窄、3.喉软骨软化”,予鼻胃管置管喂养治疗至今,期间反复患肺炎多次,辗转宁夏、北京、上海、南京等各大医院各大科室半年多,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但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患儿严重的胃食管反流就像一个临时炸弹,时不时给家长一个重大的打击。长时间的求医和病情反复,不仅造成家长经济上的拮据,把信心都挫败的所剩无几。2月前患儿受凉后再次出现咳嗽伴发热,至我院诊断为”1.胃食管返流、2.食管裂孔疝、3.急性支气管肺炎、4.重度营养不良、5.喉软骨软化”收入我科。当时发现患儿不仅存在严重的肺炎和重度的营养不良,脑发育也落后于同龄儿。入科后告病危,予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患儿病情有好转,但考虑患儿过去近一年的治疗经历,治标不治本,陈洁主任大胆提出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治疗。当时家长因身心疲惫,加上经济原因以及对胃造瘘的顾虑,曾经放弃过行胃造瘘治疗。慎重思考之后,重新投来了对新的治疗方案希望的眼光,决定接受PEG治疗。患儿择期由陈洁主任及楼金轩主任操刀下行胃镜下胃造瘘+空肠喂养管置管术。术中及术后开奶顺利。由于患儿留置的是空肠喂养管,扫除了胃食管反流这个罪魁祸首,加上徐建仙护士长为首的护理团队的精心护理和指导下,与患儿和家长共进退,探索最优护理方法,最终患儿咳嗽咳痰明显好转,肺部啰音、痰音明显减少,体温正常,无并发症发生,患儿病情平稳,予出院,继续家庭喂养,按时回访。接下来的重任就交到营养科马鸣主任的手上了。接力棒交到到哪里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就无法完成今天的成功拔管。马主任动态的营养监测和适时调整方案,使患儿从管饲喂养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未再发生重症肺炎,营养状况逐步改善,脑发育不再落后,各种指标达到予同龄儿相仿。患儿目前超级调皮捣蛋,见到我们医护人员,都不再惧怕,总是嬉笑打骂,惹人怜爱。

治疗过程中碰见的难题:患儿入院时不熟悉病房环境,被疾病折磨,惧怕注射和抽血,加上现在又有一胃造瘘管留置在腹壁内, 产生异物感, 引起主观不适, 因感觉与常人进食方式不同而产生焦虑、烦躁心理, 因此对此患儿心理护理极其重要。可以采取多怀抱及奶嘴安抚,多逗玩,转移注意力等,护士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穿刺做到一次成功。社会因素予疾病与治疗的转归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营养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家庭护理繁重,寻找最优的途径,减轻家长存有疑虑、恐惧和迫切感,增加心理支持。对疾病的转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术后教会家长造瘘管的家庭护理的方法,尽量辅助患儿恢复到正常生活的状态,促使患儿在融洽的环境中成长。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家属的生活质量。

此外,此例PEG为年前所置,全新的医疗探索和徒增的医疗操作,常导致值班人员不能按时下班,但是看到患儿日渐好转的状态和家长重新拾起的希望,并积极配合治疗的态度,所有的一切就都值了。所谓心开心了,身的疲惫就掩盖了。过不过年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祖国的希望又健康了。PEG在我院营养科的开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科在营养道路的探索上增添了很多信心,从而造福更多营养不量的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