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医疗到底进步了多少?国内初代儿童ICU护士和心胸外科“网红”医生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1-04-28 10:20:08 浏览量:1936

天目新闻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王雪飞2021-04-25 17:03


一位亲历国内重症监护医学科从无到有,从死神手中挽回无数新生的初代儿童ICU护士;一位曾因手术室哄小萝莉照片走红,坚持用仁心、仁术为患者带来更好就医体验的心胸外科医生。

从无数老杭州人童年回忆里的巷子医院,到如今拥有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的国内第一梯队儿童医院……一所医院的蜕变,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变迁,也见证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今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建院70周年,医院的两代医护人员在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也成为了医疗发展与变革洪流中的亲历者和建设者。

国内第一代儿童ICU护士楼晓芳:

过去可能面临夭折的患儿,现在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救治和关怀

楼晓芳是浙大儿院的一名主任护师,也是国内第一代儿童ICU护士。

我是82年的时候到医院的,那个时候我们医院还没有ICU。实际上那时候国内对重症监护科的概念应该说大家也不清楚的。楼晓芳回忆道。

1983年,当时的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郑树引入美国HOPE基金会项目,与浙大儿院共同筹建浙大儿院的重症监护单元。也是通过这个项目,楼晓芳被选拔为国内第一批儿童ICU护士。当时美国HOPE基金会派一些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到我们这来,在那之前我们连最基本的血气分析都没有接触过,完全是从零开始培养我们。尽管我们国家的ICU发展整体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从开始学习就是比较正规的,完全是按照西方重症监护的这套系统在做的。从最基础的理论授课开始,大概到了三个月以后才慢慢收一个病人。

1984ICU成立之初


1984年,浙大儿院正式成立儿科重症监护室(ICU),这也成了国内儿科最早、最规范的重症监护单元之一。当时我们的新生儿监护的项目开展之后,浙江周边地区的新生儿也会送到杭州来进行监护治疗,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同行也来杭州进修或参加培训。楼晓芳说道。

作为见证者和建设者,楼晓芳经历了浙大儿院儿科ICU从无到有,从最开始的一张床、两张床,到如今延伸出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儿科重症监护中心(PICU)、心脏重症监护中心(CICU)、外科重症监护中心(SICU),专业越来越细化,医疗救治的条件和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在过去可能面临夭折的患儿,现在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救治和关怀。最开始我们可能觉得患儿能够活下来就好了,那现在我们要关注他的生命质量好不好。我经常在想一件事情,对于一些小小的早产儿来说,他人生之初的合理的管理真的对他的一辈子都会有影响的。小时候在他刚刚出生的时候,有一点点疏忽,缺氧啊,或者氧浓度过高啊,他可能眼睛就不好了,或是可能肺功能就不好了。但是如果有很精细化的护理,那这小孩长大以后,可能就没有任何并发症、后遗症的,他可能跟健康的孩子一样成长。

从一名青涩的护士到护士长,主任护师,再到如今走上护理教学管理岗位,成为一名硕士生导师以及浙江大学好护士,从业近40年,楼晓芳在自己梦想的路上一路成长。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还是比较幸运的,尽管出生的时候比较苦,但是后面没有耽误读书。我从小就想学医,尽管没有机会做医生,做了护士,我也觉得还不错,还是在这个救死扶伤的行业里。

抢救被最美妈妈吴菊萍接住的坠楼女孩妞妞(左二为楼晓芳



今年是浙大儿院建院70周年,楼晓芳在近日浙大儿院发起的70周年院庆毅行活动上带队前行。从湖滨老院区出发,途经断桥、白堤,跨越西湖、钱塘江,近18公里、3个多小时的路程,最终抵达滨江新院区。我希望我们医院以后发展得越来越好,在老百姓中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当然如果是把预防放在前面,老百姓不生病最好,但如果真的生病了,我们能够有最好的、最先进的一些医疗跟照顾,能够提升国家的全民身体素质,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楼晓芳说。

曾因一张照片走红的暖男医生石卓:

两公分的切口就能做开胸手术,医患沟通从绝对服从变成了更多的选择

喜迎建党百年 儿院韶华70载毅起行活动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曾因一张照片走红的暖男医生,浙大儿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石卓。

让石卓走红网络的照片(资料图)


2015年的一张照片,让石卓猝不及防地成了一名网红医生。当时一位两岁9个月的小女孩要接受心脏手术,因为在陌生环境,爸爸妈妈也不在身边,很害怕一直哭。石卓就把她抱在怀里,还从手机里找出趣趣英语来哄小萝莉。在这个医生叔叔的怀抱里,小萝莉渐渐放松了紧张情绪。这一幕被旁边的麻醉师拍了下来,并从医务人员的朋友圈里流传出来,感动了很多人,石卓也因此被大家称为暖男医生

直到现在,还时常有患儿家长因为这张照片,出于信任专程来找他为孩子看病。

2003年读研来到浙大儿院,07年博士毕业正式工作至今,石卓与浙大儿院相伴了将近20年。而这20年,也是我国医疗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的20年。

石卓介绍,在二十年前,刚出生的孩子做心脏病手术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可能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现在哪怕是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只要及时治疗,治愈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进步除了跟外科技术水平有关系之外,还跟你的监护的管理水平,跟你的引进的先进的一些仪器、材料都是分不开的,石卓说,因为我们的整个的医疗过程其实是一个团队合作。外科医生开刀技术开得好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并不是起决定性作用。除了你刀开得好,还要有一个监护的团队和体外循环的团队帮助你,让病人顺利地通过手术以及术后的监护。在大的平台里,我们还能通过MDT多学科诊疗团队合作,更好地为病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建院70年毅行抵达滨江院区终点的石卓(右一)

以往提到心脏手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开胸,与之相伴的是巨大的创伤,巨大的风险,以及刻在身体上无法抹去的伤疤。实际上,如今随着医院平台和技术的发展,病人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说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的常规手术,以前需要正中开胸,胸伤口也很大,但是我们国内首创了经胸小切口的微创术式,只需要11.5公分左右的小切口,心脏不用停跳,创伤又小,伤口也比较美观,石卓介绍道,那如果有些微创做不了怎么办?我们继续做开胸手术,但是把伤口从胸口正中间挪到了右侧的腋下,而且原来开胸切口要五六公分那么长,现在这个伤口可以缩小到两公分,胳膊放下来就不见了。

当医疗技术的发展为病人带来更多选择,医患沟通的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我们现在跟病人谈话并不是说你要听我的,我们会跟家长商量说这种有一、二、三几种方案,哪种方案的利和弊怎么样,哪一种适合你,家长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跟我们讨论。现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原来的那种完全的服从,变成了现在在知情基础上的协商和沟通。石卓说。

偶然成为网红医生的经历,也让石卓愿意花更多的精力专注于病人身上,还当选为浙江大学好医生。在他看来,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技术是重要的,但是对病人就医体验或者对病人的关注也是很重要的,仁心、仁术,两者都不可缺。所以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更要让病人、病人家属感受到医生对他的关注,让他少一些焦虑,惶恐。希望用我的技术来帮助他解决切实的问题,而且是更好地去解决,让他花费更少,让他的体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