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脏推翻所有诊断——《青年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12 17:46:14 浏览量:1342

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的专家都被B超骗了

打开心脏推翻所有诊断

记者 余 敏 通 讯 员 王雪飞

■奇经八脉

已经住院一个多月,从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来回折腾了四趟,孙晓宇还没脱离生命危险。按照手术预期,病情应该可以好转,怎么会这样?

被喻为“浙江儿科心脏手术第一刀”的张泽伟心里开始嘀咕,这样拖延下去,小孩肯定保不住。

到底这个心脏毛病有多严重,怎样才能救这个被诊断为只有单心室的孩子呢?张泽伟被这个问题弄得吃不下、睡不着。

几家医院诊断结果都不同

晓宇是金华人,如今刚5个月大,可是,一出生就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

金华当地医院说,“病情极为复杂”,父母便带上他到上海一家儿童医院检查,拍了造影,被诊断为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双出口、左心室缺损。医生们不敢接这样复杂的手术。

辗转到武汉的医院,医生看片子后,毫不留情地告诉晓宇父母,“这孩子没救了。”

晓宇4个月大时,不死心的父母又带着他上了北京,找到国内最好的心脏外科专家。做了B超,诊断结果孩子是单心室,与上海医院的检查结果又不相同。

按道理,在左右心室中间筑一堵墙,重建左右心室不就好了吗?

“不可能的,正常人的室间隔是肌肉组织,有收缩性。”张泽伟说,大部分室间隔缺损病人是小面积的,可以填补,但整面“墙壁”的根基都没有,用人工材料装上后没有收缩性,会限制心脏活动。

北京专家会诊后,给出的方案是:第一步在肺动脉上装一个环,使流向肺部的血液减少,缓解肺动脉高压。

第二步是待身体状况允许后,把上腔静脉改道,直接建立肺循环。

因为北京医院很难住进,专家特意跑到浙江省儿童医院,为晓宇做了手术。

手术后孩子却离死神更近了

4个月的晓宇只有8斤重,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主任张泽伟第一眼看到他的印象是:全身泛紫、皮包骨头、双眼突出。

经过国内心脏领域顶尖专家的会诊,缜密的手术方案都已拟定。10月初,晓宇被推进了手术室。切开胸腔,在肺动脉上装了一个环,将动脉缩小以控制血流。理论上来说,这样就可以解决肺动脉高压的问题,让晓宇身体好转,但实际效果很不尽如人意。

手术后,晓宇被推进外科重症监护室,经过10天观察,他已经可以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稳定。但转到普通病房没几天,他又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生命垂危。结果只能又被重新转进重症监护室。

来回折腾了4次,晓宇的病情总是时好时坏。“出院回家是不可能的,万一呼吸衰竭,来不及送到医院抢救,孩子可能就保不住了。”张泽伟非常疑惑,这样拖下去,这孩子肯定治不好,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呢?

打开心脏推翻之前所有诊断

张泽伟要求重新给孩子拍片诊断。

“如果心室有‘墙基’,那就可以尝试‘筑墙’,这也是救他的唯一方法了。”但是检查结果,让张泽伟都琢磨不透,“好像有,好像又没有,很难看出来”。

晓宇的父母做点小生意,家中也算有点积蓄,但带着孩子从上海到武汉,再到北京、杭州,一路下来钱也花得差不多了,而且家中生意也已完全荒掉。

他们也知道这孩子很难救回来了,索性让张泽伟放心试试在心脏上动刀,“如果孩子真是单心室就放弃,如果有‘墙基’,就修补。”

张泽伟用手术刀,在晓宇的右心房上拉开一道口子。用镊钳撑开,通过右心房、三尖瓣,进入到心室一探究竟。

“结果让人惊讶,孩子有两个心室。”张泽伟说,晓宇的右心室肺动脉处有一个2厘米左右的缺损,底部还有一个相同大小的缺损,更惊奇的是,右心室上部有一块7毫米左右的肌肉,把肺动脉和右心室隔开了。

孩子心脏里是有室间隔的,只不过出现了两个大洞,右心室上面多了堵“隔离墙”。

补心成功孩子康复出院

张泽伟摸摸了“隔离墙”,最薄的地方好像只有2—3毫米,张泽伟用手术刀在薄处剪了个口子,然后细心地将口子修成圆口形,如果不圆可使血液循环时产生杂音。如此,等于在墙壁上钻了个“隧道”,静脉血可通过“隧道”流入肺动脉。

然后将两个大缺损修补,这样左右心室就构建完成了,最后还拿掉了第一次手术装在肺动脉的环。

为啥当初的B超会骗了所有人?“这类片子一般都是横竖切片拍的,估计右心室上方多出来的肌肉组织,刚好成了一个‘盲区’。而两个心室缺损又比较大,看上去就像连在一起,没有了室间隔。”

如今,晓宇已出院回家,晓宇爸爸说,“恢复得很好,脸色红润,人也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