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从18楼坠落!浙江7岁男孩创造奇迹:我要自己走路去上学

作者:记者 张冰清 通讯员 王雪飞 陈梦茜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20-11-04 10:18:42 浏览量:1211

每天晚上7点左右,绍兴刘先生都准时发一个儿子乐乐背诵古诗的打卡小视频。 视频里,只露出上半身的乐乐或坐着或站着,字正腔圆地背诵出一首首古诗,看起来和其他小朋友没什么不同。 

但如果镜头向下移动,就会看到他的双腿套着护具,站立时的姿势还有些歪歪扭扭。

2018年,当时5岁的乐乐从18楼的家中坠落。近2年的治疗和康复后,他艰难地挺过了一个个凶险的关卡,现在已经能拄着拐杖行走。

参与救治的医生都说,这简直是一个医学奇迹。而这个7岁不到的小男孩有更大的野心,原本计划今年升小学的他决定延迟一年入学,“我要自己走路去上小学。”

5岁的鲜活生命,从高楼坠落

从停机坪起飞

刚过去的十一假期里,乐乐见到了阔别2年的幼儿园玩伴。

上一次见面时,这些小伙伴还是跟他抢玩具、闹脾气的小屁孩。而现在,他们都成了一年级的新生,正适应在课堂上端坐、回家后不能看动画片的小学生活。

时间并没有阻隔孩子们的友谊,短暂的生疏后,几个男孩马上熟络了起来,在公园里嬉戏玩闹。但他们跑动的范围明显缩小了不少,因为拄着拐杖的乐乐还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自如地行走。

刘先生和妻子在一旁看着,又开心又心疼,“因为他每走一步都会比平常人花费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开心的是他终于又可以相对正常地融入同龄人的生活。”这样的画面,他们在乐乐出事之初,根本不敢想象。

2018年11月22日是一个普通的周四,奶奶留在家照顾乐乐,妈妈送大儿子上学,刘先生正在杭州出差。

早上8点多,刘先生突然接到小区保安的电话,“你们家孩子摔了。”他一开始还以为是在小区玩滑梯摔倒了,但紧接着保安又补充了一句,“从楼上摔下来了。”

“我一下子就懵了。”他头皮发麻,双手哆哆嗦嗦在手机上订了最早的一趟高铁,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一路回到绍兴。

后来他才知道,那天奶奶忙着晒衣服,一个没留神,乐乐就从自家18楼的阳台翻了出去,经过一棵树的缓冲后坠落在地。目睹了整个过程的保洁阿姨赶紧通知了小区保安。刘先生一下高铁就赶往当地医院,走进医院大门时,他注意到医院停机坪停着一架直升机。当时绍兴在举办马拉松比赛,直升机是为了紧急救援配备的。没想到匆匆一眼,后来成了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

此时,乐乐已经被送到手术室抢救,呼吸微弱、昏迷不醒,连血压都测不到。他还没见到儿子一面,就在医生要求下签署了好几张病危通知书。

为了让乐乐得到更好的救治,全家一致决定将他转运到浙大儿院,但又担心路途劳顿会对他造成二次伤害。刘先生想到了停机坪上的直升机,立即向当地医院和浙大儿院申请了“空中急救”。

双方协调一致后,一场空中生命赛跑开启了。绍兴,当地医院医生将浑身插满管子的乐乐小心翼翼地放上担架,平稳地送入机舱;杭州,浙大儿院紧急借用了附近小学的操场,多个科室迅速集结,做好了多学科会诊的准备。

登上直升机前,刘先生和妻子终于见到了乐乐。那是一张苍白、毫无血色、嘴唇发紫的小脸,鼻子上插着呼吸机,任由爸爸妈妈怎么呼唤,他都一动不动、没有反应。

“我们一直和他说话,告诉他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不要害怕。虽然他一点反应都没有,但我总觉得他听到了,他内心在回应我们,只是身体做不到。”刘先生说。

保守治疗还是冒险手术?

父母为好强的儿子选了后者

在浙大儿院的22天,刘先生夫妇是守着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大门度过的。 

白天,SICU门口人来人往,全是等待消息的家长。每个家庭背后的故事不同,但父母脸上都写着同样的焦急和悲伤。直到深夜,喧闹的人声才会慢慢安静下来,刘先生和妻子轮流换岗,谁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会。

实在撑不住睡着时,刘先生常常做一个梦:一道白光照耀下,SICU的大门打开了,乐乐飞奔着跑向他们怀里,嘴里喊着“爸爸妈妈”……

但现实里,当SICU紧闭的大门打开,医生喊到他们名字时,带来的往往是坏消息:肺部严重挫伤,肝、脾、肾、胰腺、肠挫伤,肋骨、锁骨等多部位骨折,脊柱多发骨折,脊髓损伤、颅内损伤,昏迷评分6分……昏迷评分8分以下属于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极其危重。

随后,浙大儿院SICU、创伤外科、普外科、心胸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放射科等多学科团队组织了联合会诊,刘先生和妻子也参与其中。

浙大儿院SICU主任谈林华告诉他们,现在有两个治疗方案:保守治疗,可以保命,但恢复效果最好也是一辈子坐轮椅或躺床上;冒险手术,一旦成功,孩子以后有希望恢复正常的生活;但也存在术中术后撑不过去的风险。

面临这个生死攸关的抉择,刘先生夫妇没有太多迟疑,一致选了手术治疗。因为他们太了解儿子了,从小好强的他是不甘心一辈子在轮椅上度过的。

上小班时,乐乐有段时间回家总闷闷不乐,因为班里组织拍皮球比赛,他比不过其他孩子。好胜心驱使下,他每天回家都在阳台闷头练习,直到最后赶上了其他人。

“如果我们选了保守治疗,他长大懂事后一定会埋怨我们的。而且,我相信我儿子一定能挺过来。”

为了最佳的手术效果,手术前,乐乐需要先做核磁共振检查,明确神经中枢和脊髓损伤的程度,从而制定精准的手术治疗方案。

SICU的大门打开,乐乐没有像梦中一样跑出来,而是安静地躺在转运床上。刘先生夫妇发现,他的脸和之前相比稍微有了些血色,“我们一叫他,他眼角马上流下泪,他听到我们的声音了,他在回应我们。”

40多分钟的检查,刘先生夫妇一直陪在乐乐左右,站在2、3米外看着、哄着,“你之前想买的玩具,等你回家就给你买”,“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都想你啦”,“你想去的地方,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都陪着你一起完成”……

由于乐乐肺部严重挫伤不能自主呼吸,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但在做核磁共振时不能带任何医疗急救设备进入检查室,SICU谈林华主任、叶璟副主任就用人工皮囊按压辅助呼吸的方法,将自己的身体趴在核磁共振机器上,给乐乐进行原始的人工皮囊加压辅助呼吸,边按压边关注孩子的生命体征,一个姿势一趴就是半个多小时,直到安全做完整个检查。

做完检查,乐乐原本脸上的一点血色消失了,面如死灰。此时刘先生夫妇呼唤他,他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不再有眼泪。后来他们才知道,检查后医护人员又在SICU积极抢救了40多分钟,才把儿子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SICU谈林华主任在查房

病情初步稳定后,浙大儿院骨科、创伤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合作为乐乐进行了脊柱手术等。术后,骨科负责人叶文松主任告诉他们,病灶找到了,手术很成功,孩子以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就看孩子的毅力和家长的配合了。

这句话,既让夫妇俩暂时松了一口气,又顿感肩头沉重的压力。

主动要求加练

他说 “我要自己走着去上小学”

术后第4天,乐乐醒了。SICU护士长盛美君轻声对他说,“乐乐,阿姨问你几个小问题,你同意就眨一下眼睛,不同意就眨两下眼睛。”几个问题下来,他“对答如流”,说明小脑袋瓜子和以前一样聪明。

接下来,好消息接踵而来:能握手了,能握紧棒棒糖了,能玩变形金刚了……最后,循环呼吸稳定、感染指标正常,达到出院标准。

SICU团队寄给乐乐的小卡片

这次SICU大门打开后的场景最接近刘先生的梦,乐乐还不能走路、跑跳,声带也因为长时间插管发不出声音,但笑得特别灿烂。“几乎是我见过他最灿烂的笑容,但我们一开口和他说话,他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刘先生说。

考虑到家里还有上小学的大宝,康复治疗需要不少的费用,陪护对体力的要求又高,所以随后刘先生独自带着乐乐来到南京的康复医院继续治疗,妻子回到绍兴,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家里。

接下来的一年里,分隔两地的夫妇俩分别承受着各自压力和折磨。

在南京,刘先生晚上只能睡3~4小时,因为乐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翻身,否则会长褥疮。有时候练习的动作太难,乐乐找不到肌肉发力的感觉,总是做不到位,难免沮丧自责,他也跟着着急。

在绍兴,妻子沉不下心工作,心里总是记挂着乐乐。身为母亲,孩子在艰难训练,自己却无法陪在身边,她每天都被强烈的愧疚感包围。

让他们欣慰的是,乐乐自觉又懂事,完全不需要大人督促,“不管在哪个医院,医生护士都说他是最坚强、最勇敢的,简直是病房的小明星。”刘先生说。

别的小朋友大都白天训练,晚上就坐着轮椅去找其他小朋友玩耍。只有乐乐吃完饭不久就催着收拾碗筷的爸爸,“我们是不是该训练了?”他说,重新学会走路之前,他不想玩。

现在,乐乐已经回到绍兴的家里。每周三、周五上午,他去当地的康复医院治疗,其余时间上午学习、下午训练,安排得满满当当。

在家里,他已经可以拄着拐杖独立行走,只是速度慢点。但到了外面,尤其遇到上下楼梯、不平稳的路,还需要别人帮助。

刘先生说,原本打算让孩子今年9月如期上小学,但他不想在学校麻烦老师同学,所以就往后延了一年。乐乐的想法简单而坚定,“我要自己走路去上学。”

乐乐练习独立行走的背影

公园里和小伙伴们玩闹的场景增添了夫妇俩的信心,不管是体力上还是心理上,孩子似乎都做好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准备,“既然已经迈出第一步,相信接下来的二三四五步会更轻松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