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儿院创建协同创新网络,全力打造儿科医学高峰 儿科,我省有“国家队”

发布时间:2021-05-25 08:39:59 浏览量:1399

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王雪飞 钱冰冰


2019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


两大中心的设立,标志着医院正式迈入“国家队”行列,也意味着医院将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推动医疗质量均质化,带动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为此,浙大儿院创建了由36家核心单位和100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整合全国最优质的儿科科研资源,攻关儿科重大技术难题。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表示,协同创新网络推动重大疾病联合攻关、高水平临床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的应用。


高精尖技术也可辐射到基层

让更多患儿受惠

对于协同创新网络,舒强教授有一个精准的概括——“顶天立地”。


顶天,指的是浙大儿院作为“国家队”,开展高精尖技术创新,牵头制定儿科疾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开发疾病综合治疗方案,承担全国乃至国际儿童疾病诊治指导工作;立地,则是普及推广医学科技成果,尤其是惠及基层的患儿。


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项目,就充分展现了其“顶天立地”的作用。


ECMO(体外膜肺氧合),俗称“人工心肺”,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临床上一般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它代表着一家医院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据统计,浙大儿院ECMO患儿存活率连续10年接近70%,高于国际50%~60%的存活率平均水平。其中,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成功率更是高达85%。医院每年开展ECMO约30例,至今累计数量200例,稳居国内儿童医院前列。


浙大儿院专家团队制定出《体外膜氧合支持儿科暴发性心肌炎专家共识》,联合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沈阳等地的协同创新网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推出了《儿科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两项成果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备案与授权。


紧接着,协同创新网络将专家共识和质量管理标准推广到基层的医疗机构,培训更多的儿科医疗工作者,让更多患儿从中获益。


跟踪祖孙三代健康轨迹

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防

舒强教授介绍,协同创新网络不仅立足当下,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儿科难题,更放眼未来,关注长期的亲子健康管理。目前,协同创新网络已着手“浙江大学出生队列研究”,目标建立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多代大型出生队列。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善宽教授介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儿童疾病乃至成人的慢性病都可追溯到生命早期,尤其是生命最初1000天。孕期环境和遗传因素是影响儿童早期生长发育和终生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建立中国特色的孕期环境暴露、儿童早期发育与终身健康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出生队列研究是将某个时期出生的部分人群作为样本,从胎儿期开始直到成年甚至老年,定期收集其发育、成长、健康等相关医学数据,开展长期的前瞻性研究,以探讨环境、行为、遗传等因素在慢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有助于找到各类慢性病的病因,控制若干年后成人疾病的发生。浙江大学出生队列将以浙江省为中心,辐射全国多省市,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具代表性妇幼机构,建设具有“浙大模式”、囊括三代人群、“大数据+”模式三大特点的大规模出生队列。


当一个宝宝呱呱落地时,他/她可能就成为了一个小小的疾病防控研究志愿者,研究团队通过追踪祖孙三代的健康轨迹,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为未来世世代代的健康保驾护航。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表示,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浙大儿院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绩,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儿童医院第一方阵。作为全国首批、长三角首个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当前医院处于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浙大儿院将主动服务国家卫生与健康重大战略,积极面向我国儿童健康管理和儿科重大疾病防治的需求,围绕儿童发展与健康促进、儿科危急重症综合救治、儿童重大疾病综合防治三大方向开展高水平多中心研究,建立覆盖全国的儿科协同创新网络,引领区域乃至全国儿科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