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协同创新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网络 涵盖36家核心单位和100余家医疗机构 助力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医学服务能力提升

发布时间:2021-05-25 13:57:05 浏览量:1183





2019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0年获批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标志着医院正式迈入“国家队”行列。

协同创新网络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心构建了36家核心单位和100余家医疗机构组成的协同创新网络。

浙大儿院党委书记舒强教授介绍,通过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在推进重大疾病联合攻关、加速高水平临床研究人才培养,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和加快推广应用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不断助力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医学服务能力提升。首席记者 俞茜茜 通讯员 王雪飞

“顶天立地”

开展高精尖技术创新 制定专家共识和质控标准 提升基层儿科技术同质化水平

对于协同创新网络,舒强教授有一个精准的概括——“顶天立地”。顶天,指的是浙大儿院作为“国家队”选手开展高精尖技术创新,牵头制定儿科疾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开发疾病综合治疗方案,承担全国乃至国际儿童疾病诊治指导工作;立地则是普及推广医学科技成果,尤其是惠及基层的患儿。

以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为例,ECMO俗称“人工心肺”,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临床上一般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它代表着一家医院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据统计,浙大儿院ECMO患儿存活率接近70%,高于国际50%-60%的存活率水平。其中,暴发性心肌炎救治成功率更是高达85%。医院每年开展ECMO约30例,至今累计数量200例,稳居国内儿童医院前列。

浙大儿院专家团队花了2年时间制定出《体外膜氧合支持儿科暴发性心肌炎专家共识》,并联合上海、南京、广州、郑州等地的儿科机构推出《儿科暴发性心肌炎临床医疗质量管理标准》,两项成果获得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备案与授权。通过协同创新网络,将专家共识和质量管理标准推广到基层的医疗机构,培训更多的儿科医疗工作者,让更多患儿从中获益。

在浙大儿院,像这样“顶天立地”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还有很多。比如龚方戚教授牵头的《川崎病临床个体化治疗新方案的多中心研究》、邵洁教授牵头的《改善早期不同时期缺铁儿童远期神经发育结局的干预多中心研究》等,都是以需求为导向,在协同创新网络的平台上,将丰富临床研究资源加以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疾病防控策略,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协同创新”

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管理体系 开展大规模人群出生队列研究

舒强教授介绍,通过中心和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系统加强临床科研资源整合集成和重大技术难题联合攻关。

一方面,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管理体系,汇集临床研究数据,推进科学数据共享;另一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升儿童健康保障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协同创新网络不仅立足当下,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儿科难题,更放眼未来,关注长期的亲子健康管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儿童疾病乃至成人的慢性病都可追溯到生命早期,尤其是生命最初1000天。

目前,协同创新网络已着手“浙江大学出生队列研究”,目标建立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多代大型出生队列。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善宽教授介绍,出生队列研究是将某个时期出生的部分人群作为样本,从胎儿期开始直到成年甚至老年,定期收集其发育、成长、健康等相关医学数据,开展长期的前瞻性研究,以探讨环境、行为、遗传等因素在慢性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有助于找到各类慢性病的病因,控制若干年后成人疾病的发生。浙江大学出生队列将以浙江省为中心,辐射全国多省市,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具代表性妇幼机构,建设具有“浙大模式”、囊括三代人群、“大数据+”模式三大特点的大规模出生队列。

“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建立以长三角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多代大型出生队列;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中国领先的多种族生物样本库;依托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建设重要机遇,建立联通国家、社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母婴健康信息服务、具有行业标准价值的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

舒强教授介绍,“研究团队通过追踪祖孙三代的健康轨迹,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为未来世世代代的健康保驾护航。”


风雨历程70周年 致敬历届“儿院人”

浙大儿院创建于1951年,70年的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儿院人”不断地用自己的毅力、才华和汗水浇灌着浙大儿院的根基,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致敬 “儿院人”,感谢他们为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康曼丽:扎根儿科 奉献仁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1997年任院长

“当时很多同学觉得当儿科医生前途不大。但我认为儿科医生少,才更需要有人为之付出。”康曼丽说。

50多年前,年轻的康曼丽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儿童医院工作。她发现这家省级医院小得可怜,只有儿内科、儿外科、麻醉科等科室,许多病根本看不了。医院要发展心血管专业,她感到机会非常难得,抓住到上海新华医院进修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后来,康曼丽成了浙大儿院心血管内科的创始人,成为著名的儿童心内科专家。

一个个专业从无到有,一家医院成长为国内一流医院,离不开医务人员扎根儿科的决心,离不开他们的钻研与求索,创新和传承,正是这份诚挚的医者心让无数孩子解除病痛。

赵正言:精益医疗 服务儿童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2009年任院长

2009年— 2013年任党委书记

“学科实力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医疗技术水平是服务儿童的直观体现。我们紧跟国际儿科学的发展,在国内最早提出加强儿科亚专科学科建设。”赵正言说。

为了改变“小儿科”只诊断儿童常见病的阶段,医院将儿内科分设成为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等7个亚专科;儿外科下设了胸心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6个亚专科;儿保部设立了儿童保健科、心理科、发育行为科等6个亚专科;为加强重症医学建设,提高危重病人救治能力,建立了急诊科、NICU、 PICU、SICU……

而今,浙大儿院成为全国儿童专科医院中亚专科设置最齐全的医院之一,整体实力逐步增强,学科特色和品牌优势进一步突显,以坚实的脚步跻身于“国家队”行业。

杜立中:强化交流 对标国际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2017年任院长

早在20世纪80年代,医院在美国HOPE基金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国内最早、最规范的NICU之一,跨出了国际合作的第一步。作为亲历者,杜立中回忆道:“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医护工作者一下子开阔了眼界,能够站在世界一流的平台上开展技术交流和学习,得益匪浅。医院也尝到了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平台的甜头。”

浙大儿院先后与美国罗马琳达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美国埃默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等建立往来关系,紧跟国际顶尖和世界一流大学、儿童医院的发展步伐,在医疗合作、医院管理、人员培训等多方面交融合作,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舒强:开拓创新 提质发展

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儿院党委书记

“医院获批为两个‘国家中心’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肩上的‘国家责任’也更重了,无论是临床、教学、科研还是管理,都要对标国际,代表国内一流水平。”舒强说。

浙大儿院持续推动儿科医学高峰建设,通过凝练专业优势和重点方向,不断推动儿科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提升儿科疾病诊疗能力和诊疗水平。同时为我国儿童疾病诊治提供指南、规范、共识,发挥儿科医疗方面的引领、带头作用,推动区域医疗水平同质化发展。未来,浙大儿院将为推动儿科发展、保障儿童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